在英国的留学生真的更容易陷入抑郁吗?

留学是一次充满期待的旅程,但异国求学中的孤独感和学业压力,也常常让一些学生感到焦虑。今天,我们聚焦资源与行动方案,让每一位学生与家长看到:在英留学,从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跋涉。感兴趣的话一起来看看吧~

01、压力真实存在,但支持更为强大

直面现实

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25年数据显示,57%的留学生曾经历心理困扰,其中顶尖私校中国学生抑郁率达37%。

文化适应期常伴随“心理风暴”:语言隔阂、学业高压、社交孤立可能触发短暂焦虑。一项针对千名留学生的调查显示,43%的受访者频繁感到焦虑,34%曾因压力逃课,30%不知如何求助。

然而,这并非无解的困境,英国高校与政府正以系统性支持网络回应这一挑战。英国正构建全球最完善的学生心理防护网:

① 政策层面:

政府年增23亿英镑心理健康预算,要求100%高校制定《心理健康与福祉计划》;

② 高校行动:

剑桥大学新增200个心理咨询岗,开通24小时中英双语热线;UCL开设“学术压力管理工作坊”,用正念瑜伽和论文拆解训练缓解焦虑;

③ 社会联动:

非营利组织如Nightline提供通宵倾听服务,GloballyMindEd平台匹配跨文化心理咨询师,支持微信视频沟通。

02、从校园到自然的全方位疗愈

公园里的“20分钟奇迹”

每所英国大学均设有Wellbeing Service(心理健康中心),入学首周即可注册。

比如,曼彻斯特大学推出“文化伙伴计划”,匹配本土家庭与国际学生共度周末;格拉斯哥大学允许确诊抑郁的学生延期28天提交论文;加入曼大“语伴咖啡屋”或使用BBC学术听力模块,在模拟课堂辩论中重建表达自信。

科学研究证实:每日接触绿地20分钟,抑郁风险降低16%。英国将自然疗愈纳入公共健康体系,80%高校步行10分钟内可达公园。

海德公园、伦敦里士满公园、爱丁堡亚瑟王座、巴斯维多利亚公园……都是好去处。

03、给家长的行动指南

跨洋支持的科学之道

在留学期间,和家人、朋友保持定期联系也很重要。

家长总打电话发消息,孩子可能不方便接,自己也容易失落。更有效的办法是:弄清楚时差,找个孩子方便、自己也有空的时候联系。

可以让孩子把下面这些信息整理好,告诉家里:

① 现在住的地方(中英文地址、门牌号)、邮箱

② 在英国的手机号、常用的邮箱

③ 护照、签证、BRP卡、学生证这些重要证件的扫描件(存好电子版)

④ 国内和国外用的银行卡信息

⑤ 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系里老师的联系方式(邮箱等)

⑥ 至少一个好朋友的联系方式

孩子离家远,做父母的难免牵挂。这些小事做起来不难,但能让咱们和孩子都安心不少。多一点准备,就少一点担忧。

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全部内容。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MC8数学竞赛奖项如何设置?各类奖项都有什么用途呢?

下一篇

申请费交冤枉钱?2026fall英澳爱申请费对比一次看全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