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认为取得好文凭就能够找到高薪、稳定和舒适的工作。然而,就现如今的就业市场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已经迎来了近四十多年来最艰难的时段。
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无奈下沉;硕士遍地走,企业挑花眼;而本科毕业即失业,许多企业开局则要求硕士……大家已经极大地感受到了学历贬值的进程,纷纷都傻了眼。
图源:网络
事实上,日本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曾经历过此番景象。学历不断通胀、企业用人需求逐渐减少、从编制到劳务派遣,似乎我们正在重走日本的老路。
因此,参照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之境况,现如今选择读研读博还有性价比吗?对于家长而言,是否还要让孩子们选择继续深造呢?
图源:知乎
01、日本学历贬值的演进过程
总的来说,日本的学历贬值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校招停滞阶段、失业扩张阶段、取消编制时代。
校招正式停滞阶段(1992-2000年)
日本的校招早在30年前也经历过崩塌阶段。在1992年,日本曾有大约7万名应届毕业生没有在毕业前找到工作,不少本科生毕业即失业,众多高学历人才无用武之地。
而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激增到17万人,占到当年应届毕业生总数的25%。这无疑间接反映了日本校招在当年已处于停滞阶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后,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很多企业应声倒下,导致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萎缩。
图源:网络
在这种情况之下,毕业生只能不断内卷学历,但与此同时公司数量仍在不断减少,导致用人岗位减少,因而在毕业生学历提升的背景下,校招依然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这种现象换来的是日本大学当中高学历人数进一步攀升,达到了历史峰值,学历也开始不断贬值。
失业“冰河时代”(2000-2001年)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各大城市当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他们主要包括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被开除的金融从业者、返乡就业的农村居民以及过去十多年来所积累的失业大学生。
加剧的失业形式导致日本城镇人口失业总人数达到过去十余年来的峰值。失业总人数的增加也间接导致社会、治安等问题逐渐显现。
改为劳务派遣(2001-2010年)
为解决日本当前社会失业率高、失业人数较多的问题,政府在2000年初选择开放劳务派遣制度,让公司以更低的成本招聘失业人员,确保社会失业率的稳定。另外,为解决社会学历的进一步内卷问题,2005年日本启动了大学法人化的改革,要求大学增加自身收入,实现盈亏自负,向欧美私立学校学习。
图源:网络
这直接导致了日本所有大学的学费大幅度增加,读大学成为了富人的游戏,因此,很多中产家庭的孩子选择贷款上大学,并且毕业后还不一定保证能够获得心满意足的工作。高昂的学费和糟糕的就业环境使得大学逐渐成为下等选项。
图源:小红书
02、就业市场持续低迷还应该继续卷学历吗?
参考日本的学历贬值历史,大家不难发现,我们当前似乎处在第一阶段,即社会加剧学历内卷,并且失业率持续走高的阶段。
小科认为,如果选择读硕博是为了改变经历,大幅提升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当前卷学历可能并不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面对目前的经济情况,可以在本科阶段选择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且读书时注重实习,为自己日后取得专业对口的好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图源:抖音
硕士和博士的情况还有所不同。对于升学硕士来说,小科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大家都尽可能选择这条路。因为现在很多大公司在进行人才招聘的过程当中起点就要求硕士,如果仅仅是本科学历,哪怕院校再好,可能都难以通过简历关。
不仅如此,硕士求学的经历能够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见识,并且接触更高层次的人。因此综上来看,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科建议大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而与硕士不同,博士可能更多面向科研岗位,因此在读博之前应该首先确保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如果读博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而不是有科研志向,那么选择读博一定要慎重。
因为即使是目前新兴的专业学位博士,很多导师也会以学术型博士的毕业要求来迫使学生发论文。因此,读博应当慎重考虑。
同样,对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来说,读博事实上也能够更进一步拓展眼界,接触更大的世界。甚至对于一些家庭条件较为一般的同学来说,从小科的个人经历来看,读博依然是目前实现阶级跨越相对容易的一条路。
图源:小红书
综上来看,小科认为大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职业规划来决定是否卷学历。有些时候,可能学历的作用并不一定会在求职或就业短期内显现,但从长期的社会发展来看,高学历且复合型的人才始终会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03、就业变卷,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近年来,学历不断“贬值”,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单靠一纸文凭,已经难以在职场中脱颖而出。那么,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通人该如何破局,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
将课本知识融入实践操作中
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如果没有继续升学的打算,建议在本科阶段尽早参与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场景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理解知识本质,也能为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找到理想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主动拓展高质量人脉
在现代社会,协同合作早已成为工作常态。拓展人脉,不是“搞关系”,而是与优秀的人建立互利共赢的长期连接。大学阶段正是结识志同道合伙伴的黄金时期,要善于在学习、社团、项目等场景中建立信任关系。同时也别忘了提升自身能力,只有“互有价值”的人脉,才能真正帮助彼此在关键时刻实现互相助力。
提升综合素质,塑造个人优势
在学历趋同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养和个性特质。沟通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软实力”,常常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职场中长期立足。
建议大家在大学期间通过课外活动、竞赛项目、自主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体系,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标签”。这些差异化特质不仅能在求职时脱颖而出,更能成为职业发展中持续成长的底气。
关注行业动态,提前做出定位
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就业方向,往往会陷入“迷茫-焦虑-盲投”的恶性循环。建议尽早了解行业趋势,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初步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关注目标行业的企业动态、岗位要求、技术变化,也可以通过校友访谈、职业测评等方式辅助决策。只有方向明确,努力才不会被浪费。
保持学习的习惯
就业竞争激烈,不可避免会遭遇挫折与低谷。这个时候,更需要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心态,不断在实践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与此同时,也要提升心理韧性,不被短期的失败打倒。真正有潜力的人,往往能在逆境中沉淀自己,为下一个机会做好准备。
写在最后
纵观当前的高校招生和就业市场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之前大家对于学历和找工作之间总是不约而同画上等号。而事实上,学历只能代表一个阶段的努力,真正求职时还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看待学历,破除学历的依赖。不仅如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应该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甚至要做“斜杠青年”,做好一切跟上时代进程的准备。唯有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